头部
Baidu
map
底部
Baidu
map
  • 政务微信
Baidu
map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海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政务公开 > 政府文件 > 其他文件
分享到:
关于奋力实现海丰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
  • 2019-08-23 11:17
  • 来源: 本网
  • 发布机构: 海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字体:    

关于奋力实现海丰老区高质量

发展的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希书记在汕尾调研时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和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部署,践行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努力推动我县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结合海丰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列在任务分工首位的为牵头单位,其他为参与单位)。

一、工作目标

2020年,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改善,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质量技术标准的引领作用有效发挥,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逐步改善,市场化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估全面推行,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氛围全面形成。

2022年,基本建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上取得较大的突破。对标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完善,陆海内外联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格局逐步形成,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人均GDP达到48000元,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降低12.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奋力在汕尾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中当好排头兵、走在全市前列。

二、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激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大活力

1.构建完善科技创新载体。加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企业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提高科技企业资质,构建企业创新平台。主动衔接承接珠三角创新资源外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鼓励骨干企业参与湾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用好湾区内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和仪器设备以及人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创新要素。加快融入深莞惠“3+2”经济圈,主动接受深莞惠地区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科技创新辐射带动、链条延伸,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县生态科技城创建省级高新区,打造产业集聚高地。(县科技局,县发改局、县经促局、县财政局)

2.实施科技创新扶持政策。落实《海丰县科学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海丰县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海丰县关于推进科技创新的奖励办法》等科技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财政奖励、低成本融资、研发费用后补助等利好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落实国家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激活科技型中小企业活力,不断提升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以及高企的数量和质量。(县科技局,县发改局、县经促局、县财政局)

3.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创新发展,创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推动企业广泛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中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到2020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新增省级工程中心4家、新增市级研发中心15家,引进新建一所高等院校。(县科技局,县发改局、县经促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

4.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企业以协同创新形式建立研发机构。引进珠三角地区重点高校、优势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到我县工业园区独立或联合本地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机构,推进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动发展。(县科技局,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经促局、县财政局)

5.建设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加快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招引科技创新创业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入驻,引导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为抓手,力促生态科技城和梅陇、可塘、公平一城三园产业链延伸,催生新业态,重点建设生态科技城互联网+”孵化育成体系。(县科技局,县发改局、县经促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梅陇镇、可塘镇、公平镇、经济开发区)

6.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优质产品集中,推动试点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的倍增。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外资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化骨干企业培育,推动小微企业上规模和提质增效。到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超1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达5家以上。(县经促局,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国资办、县统计局,各镇场)

7.推动数字海丰建设。积极培育和催生移动支付、新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发展智能化基础制造与成套装备,大力推广机器人应用,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到2022年,推动1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智能装备增加值达50亿元,累计应用机器人2000台。(县经促局,县科技局、县市监局、县财政局、县网信办)

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8. 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实施普惠性政策支持。通过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奖补等方式重点支持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质量效益。大力扶持引导发展公平服装、梅陇金银首饰、可塘珠宝、城东毛织等产业,加快公平、可塘、梅陇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企业进园入区、集聚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到2022年,累计推动15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综合竞争力。(县经促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统计局,各镇场)

9.推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强重大工业投资动态项目库建设,建立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项目工作台账,实施装备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开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聚焦攻坚行动。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引进应用,加强高端装备在产品设计、自动化和网络制造等薄弱环节攻关。到2022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达15亿元。(县经促局,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各镇场)

10.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小水电等清洁电力能源建设,推动核电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到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达20亿元。(县经促局,县发改局、县国土局、县环保局、县海洋与渔业局)

11.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制造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支持制造业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培育壮大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科创服务业和设计、会展、电子商务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数字创意、智慧物流、现代供应链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到2022年服务业行业实现上市或上新三板零的突破。(县经促局,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中小企业局、县金融办)

1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调整,优化提升粮食、果蔬、禽畜、茶叶、水产五大生产(种植)基地,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与省内外农业院校联系合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到2022年,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5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县农业局,县委农办、县林业局、县畜牧局、县海洋与渔业局、县科技局、县科协,各镇场)

13.积极发展全域旅游业。整合红、蓝、绿、古、金旅游资源,加快编制全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一批经典旅游景点、景区,重点加快发展以红宫红场为主的红色旅游,打造中国农运摇篮红色经典景区;加快开发莲花山为主的生态绿色旅游,赤坑咸水温泉为主的休闲养生旅游,黄羌林场运动小镇为主的健身康乐旅游;推进乡村旅游连片开发,以城东龙山、附城新山、联安坡平等红色镇、红色村为主,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和红色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海丰旅游业发展水平。到2022年,全县4A级以上景区达到5个,其中红宫红场争取打造成为5A级景区,实现全县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亿元。(县文广新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局,各镇场)

14.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发起村镇银行和发起设立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金融扶持,逐步提高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占比;支持企业上市和挂牌融资,加大募投项目落地服务力度;培育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做强做优做大海丰县海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打造综合性资本运营和融资平台。(县金融办,县科技局、县发改局、县经促局、县财政局、县国资办、县农业局、人行海丰支行)

四、构建开放合作新体制,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15.主动参与沿海经济带建设。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对接,建成广汕高铁、汕汕高铁、兴汕高速海丰段、珠东快速干线海丰段、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海丰段、深汕高速改扩建海丰段及深汕西梅陇段互通口,以及规划建设赤石火车站经海丰县城至汕尾火车站快速干线,加强与香港、澳门等地的水路运输联系,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交通一体化体系,构建公铁海空多式联运体系。积极承接大湾区的产业延伸和功能拓展,与全市一起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东进门户和战略支点,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区。(县发改局,县经促局、县交通局、县海洋与渔业局,各镇场)

16.主动承接深汕特别合作区辐射带动。全力支持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和开发建设,加强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交流、合作、接轨,同规划、同建设、同发展;主动作为、全面对接、创造条件,承接深圳优质产业梯度转移以及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农产品供应、旅游休闲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疏解;加快一城三园等工业园区和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接受深圳辐射带动,特别是溢出效应、产业链延伸等,把海丰打造成为全市承接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辐射带动的桥头堡。(县发改局,县经促局、县文广新局、县交通局、各镇场)

17.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树立大招商、招大商、选好商理念,实行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和重大项目一对一招商,着力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延长产业链和增强市场需求,吸引电子信息、电力能源、先进制造业等主导产业的配套企业落户园区。主动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推进产业共建,抓好与珠三角产业共建龙头项目进园入区。打好乡情牌”“亲情牌,大力推动乡贤回乡投资。(县经促局,县招商服务中心,各镇场)

18.加快外贸转型升级。优化贸易结构,加快发展贸易,引导民营外贸企业提升技术档次、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推动梅陇金银首饰、可塘珠宝、公平服装等专业镇集约化发展。实施促进外贸稳增长扶持措施,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扩进出口规模。围绕优进优出目标,推进外贸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快发展融资租赁进口、市场采购贸易、服务贸易等新模式新业态。推进跨境电商发展,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县经促局,县发改局、汕头海关驻海城办事处)

19、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以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和培育本地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为着力点,以引导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实施跨境电商工程、拓展农村电子商务、培养电商专业人才为突破口,全面快速发展我县电子商务产业。到2022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22%左右。建设各类电子商务园区(基地)6个,其中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基地)1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基地)2个,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基地)3个,打造交易额过千万元的平台1个。(县经促局,县科技局、县发改局、经济开发区、汕头海关驻海城办事处)

五、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

20.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分类改革涉企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压减政府权责清单,制定行政审批事项标准规范。在投资项目审批领域,实行行政审批容缺受理机制,推广信任审批模式。逐步推进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分离。全面推广中介超市模式。以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为重点,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落实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限时办结制度,建立项目多部门联网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并联办事、集成办理,全链条、全流程优化投资项目立项、报建、验收等环节,打造建设工程项目审批高速公路(县编办,县发改局、县经促局、县市监局、县住建局、县国土局、县环保局、县公安局、武警消防大队、县人防办)

21.建立统一市场规则。推动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执行国家和省新修订《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建立优质优价招投标机制,政府采购项目逐步采用电商直购、网上竞价等电子化政府采购模式进行采购,提高采购时效,降低采购成本。加快建立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推进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企业信用监管,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模式,推动形成大市场、大监管、大服务的新格局。(县发改局,县编办、县住建局、县市监局、县法制局、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各镇场)

22.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进一步在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要素成本上协同发力,落实好国家降税减证提标三项措施和省实体经济十条”,落实好我县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措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用电、用气、用地、融资等大宗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好用活用足海陆丰革命老区扶持政策,争取在财政、产业、金融、人才、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上有新突破。用好省产业共建普惠性和叠加性政策奖补措施,进一步优化土地使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优惠政策。(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经促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供电局、县人社局、县国土局、县金融办,各镇场)

23.提高营商便利化水平。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改革,在制约企业生产经营、投资创业创新等重点领域大力精简县级行政职权事项。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推动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和有效应用。督促县直相关职能单位实行办理时限承诺制,进一步精简审批流程,减少申请材料,审批时限提速50%以上。推进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审批服务改革。取消工商名称预先核准,2018年底前全县开办企业时间压缩至4个工作日内。推行新办纳税人套餐式服务,一次性办结多个涉税事项。(县经促局,县编办、县市监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县公安局、县人社局、县地税局、县国税局、人行海丰支行,各镇场)

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24.构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效机制。构建促进现代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健全产业政策与创新、财政、金融、人才、土地政策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形成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竞争力较强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支柱产业多元持续均衡发展机制。加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力争建立新技术新产业跟进研究机制,提升新技术新产业战略布局能力。围绕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省实施数字经济、沿海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海陆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深汕合作区产业发展等规划,制定、修订产业促进政策。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以改革创新的方式强化制度供给、项目供给、资金供给,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落实重点项目责任领导逐级负责制和项目督查倒逼机制。(县发改局,县经促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国土局、县交通局、县科技局、各镇场)

25.构建质量技术标准引领机制。深入实施质量强县战略,建立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开展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金银宝石饰品、食品、农产品、服装纺织品等重点产品质量比对研究提升工程、优质品牌培育工程,开展对标达标专项行动和服务零距高、质量零缺陷行动,全面提升海丰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构建海丰品牌培育保护机制,支持骨干企业创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推动中小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构建与珠三角发达地区接轨的海丰优质标准和认证体系,加大对政府质量奖、地理标志产品、省名牌产品等获奖企业在金融、项目投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责任制,形成维护公平竞争的合力。加强质量基础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家、省行业、地方标准制定,构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计量、标准、认证直通车制度。打造县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到2022年新建成县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2个以上。(县市监局,县公安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各镇场)

26.构建资源高效配置的市场机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产权流转交易的平台体系。严格规范涉企执法检查,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2018年年底前实施一单两库一细则。全面落实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清单以外无政府收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水平,实施企业上市(挂牌)鼓励政策,开辟绿色通道,为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创造有利条件。完善担保、风险补偿、融资租赁等扶持政策,探索建立县级政策性担保体系,制造业融资、工业转型升级项目融资、中长期技术改造项目融资占比逐步提高,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在保余额占比不低于60%。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运行机制。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从严控制园区建设用地供给,确保土地效益最大化。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进水、电、气、流通等重点领域改革,破除各种形式的垄断和市场壁垒。(县发改局,县委依法治县办、县国土局、县市监局、县经促局、县林业局、县科技局、县环保局、县金融办、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人行海丰支行,各镇场)

七、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发展约束机制

27.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制造示范项目,推广绿色工艺技术和产品;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升级,构建企业间循环链接的产业链条。2020年,完成中心镇产业集聚园区配套建设,引导企业进园入区、集聚发展,配套完善集中污水处理和供热设施;2022年,全县100%省级工业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县环保局,县发改局、县经促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公用事业局、县林业局、县海洋与渔业局、经济开发区、梅陇镇、公平镇、可塘镇)

28.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体系。统筹生态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引导城镇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建立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和国土空间监测监管制度。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完善推动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把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等要求转化为区域开发和保护的刚性约束。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双控措施,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行动,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装备推广应用,强化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节能管理,2022年,完成县生态科技城开展循环化改造。(县经促局,县住建局、县环保局、县发改局、县国土局、各镇场)

29.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发展与保护协同共进,不断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海河湖岸线规划建设管理,建立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海岸线向陆地延伸15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逐步收严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重点区域、流域污染排放标准,加强陆源垃圾废弃物管控,严厉打击海上违法倾倒垃圾行为。以创建文明县城为契机,实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行动计划。着力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建设一批污水、污泥、餐厨垃圾、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对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实行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推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县环保局,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审计局、县经促局、县发改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公用事业局、县林业局、县海洋与渔业局、各镇场)

30.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确保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强化工业源治理,2019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县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全面推进绿色公共交通战略,到2022年,全县纯电动公交车占比达100%以上。加强全县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管理,提高文明施工水平,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突出打好碧水攻坚战,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海丰县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完成重点流域综合整治阶段性任务以及全县中小河流专项整治,确保到2020年,全县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201911月前,全面完成市县级地表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治三项重点任务,进一步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水平。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管网工程,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设施减排效益。扎实打好净土防御战,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实施农村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和环境动态监控,构建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委农办、县住建局、县经促局、县交通局、县发改局、县国土局、县海洋与渔业局、各镇场)

31.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促进各类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入推进节能降耗,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推广低碳消费,积极倡导低碳出行,构建城市绿色慢行系统,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促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环保产品,鼓励家庭闲置和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大力倡导绿色殡葬。(县环保局,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县国土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住建局、县文广新局、县民政局、各镇场)

八、强化人才资源保障,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核心竞争力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引进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服务,增强人才归属感,推动外出人才、劳动力回归。全面对接我县生态科技城和三大产业园区建设和重点产业项目等领域的需求,加快引进一批处于国内外技术研发前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推动我县各领域建设一批结构合理、层次鲜明的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五年筹集300套左右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到我县就业创业。精准引进一批与我县现代产业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新、尖、缺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每年新引进100名我县急需紧缺人才,全方位服务我县产业振兴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住建局、县科技局、县教育局)

33.拓展创新型职业教育。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培养一批高级工以上技术技能人才。加快技能型人才自主培养力度,着力打造技能型人才队伍。2022年,全县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8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6.54845.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0%实施高校毕业生回归工程,鼓励海丰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主动服务乡村振兴。着力提升我县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立足海丰本土、具有战略眼光、富有开拓精神,适应我县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推动区域人才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达到粤东西北地区前列,为把汕尾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发改局、县科技局)

34.制定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培训学校,推动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开展跨企业社会化职业培训。推动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出台推动职业教育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高素质年轻人口落户工程,对全日制大专以上人才、高级工以上青年人口全面放开落户。出台加快人才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培育一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县人社局,县科技局、县公安局、县教育局)

九、实施重大风险防控行动,营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35.防范重点领域重大风险。出台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制定金融、房地产、地方债务与国企防范风险行动方案。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国有企业去杠杆,依法依规对僵尸企业实施破产清算,切实有效降低企业债务水平。按照开前门”“堵后门的原则,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法制化管理,推进债务信息公开,加强债务风险的动态监管。加强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薄弱环节的监管,坚决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经促局、县国资办、县金融办、人行海丰支行)

36.加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健全安全生产领导责任体系。明确监管部门责任,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监管与属地监管关系。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健全隐患排查和动态监测机制,建立风险点、危险源分类分级管控制度,升级完善与推广应用风险点、危险源数据库和一张图,拓展预警发布一张网发布渠道,建立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预警及响应机制,健全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舆情处置联动机制,健全应急管理宣教培训机制和应急处置保障机制,完善应急科技支撑运行机制,完善维稳处突、动态管控、风险防范三项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解化解机制,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县安监局,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经促局、县住建局、县国土局、县民政局、县水务局、县气象局、县应急办、县信访局、县网信办、武警消防大队、县工会、各镇场)

十、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37.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落实空间一张蓝图,统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加大城乡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加强规划编制统筹管理,严格实行城乡规划编制年度计划管理制度,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规划研究等;健全完善对各类规划(设计)的技术审查制度,充分发挥县城乡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强化规划(设计)方案的论证和最终成果的审核;提高城市规划编制质量,重点控制城市轮廓、重要视廊、特色空间、关键节点和界面等,将城市设计融入规划编制全过程发挥城市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深入研究、科学谋划我县未来发展的空间布局、城市形态、发展方向、产业特色、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战略问题,更好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协调衔接,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依法将各类建设行为纳入规划实施管理范围,实现管理对象全覆盖。(县住建局,县国土局、县环保局、县发改局、县文广新局、县海洋与渔业局、县公用事业局、各镇场)

38.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按照东接、西连、南扩、北拓、中优的思路,重点抓好三道两环两城两园一中心建设,初步形成现代中等城市雏形。三道就是海丽大道、莲花大道、珠东快速通道海丰段,要严格控制大道两边土地,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成县城三道主轴线和靓丽风景线。两环就是县城二环路、三环路,要不断推进改造升级、完善配套、强化管理,发挥县城重要交通枢纽作用,形成两大现代繁华商贸居住生活圈。两城就是生态科技城和华耀城,以之为龙头,带动县城北部新区和南部新城建设,形成产城融合发展高地和现代商贸物流城市综合体。两园一中心就是莲花教育园区、大云岭公园和市民中心,发挥名校效应,培植优质教学资源,引入更多的名校进园办学,使教育园区在五年内初具规模、形成品牌;加快大云岭公园、市民中心广场及配套设施规划和建设,使之成为县城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同时,加大三旧改造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用事业等建设,推动城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利用市场化。到2022年,县城建成区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8万人,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中等城市初具雏形。(县住建局,县国土局、县发改局、县文广新局、县海洋与渔业局、县公用事业局、县环保局、海城镇、附城镇、城东镇、经济开发区)

39.完善城乡环境配套。加大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加快推进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力引进高等院校落户海丰,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城市规划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档案馆、文化广场、村(社区)文化中心等。加大城市绿地及街边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积极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建设县福利中心,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全力推动殡葬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10座以上。(县住建局,县国土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环保局、县卫计局、县文广新局、县交通局、县公用事业局、各镇场)

十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40.加快完善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大财政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抓手,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有效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城镇学位供给,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到2020年,每个乡镇建有1所以上规范化乡镇幼儿园,常住人口4000人以上行政村(居委、社区)独立举办规范化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的监管,强化主体责任,严防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努力营造安全健康的教育环境。(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县安监局、各镇场)

41.加快构建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下大力气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医疗价格、岗位管理、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等重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卫生强县建设步伐,深入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着力构建以县级综合医院为重点,镇、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加大财政投入,坚决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城镇社区(村)卫生服务,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进一步健全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积极引进乡贤资源、民营资本,加快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专科医院能力建设。到2020年,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其中,每千人口社会办医床位数达到3张,每万人全科医生数3人,精神科编制内床位数每十万人口不低于28张。(县卫计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人社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各镇场)

42.加快构建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引导文化体育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加快完善县、镇、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建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公里文化圈和城乡“15分钟健身圈。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提升工程,全面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影剧院、广播电视村村通服务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和卫星接收设施公共服务管理系统等工程提档升级,完善网格化布局。完善体育设施开放机制,试点推动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县文广新局,县教育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县公用事业局)

43.加快完善公平可持续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培训制度,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大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市场统筹服务能力,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消除身份和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到2022年,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推进医保一体化改革。推动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全覆盖,工伤、失业保险制度覆盖城镇所有职工,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到2022年,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6.76万人、3.91万人和5.36万人,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30%。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支持社会福利慈善和养老事业发展。提高保障性住房供给,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培育发展机构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逐步建立租购同权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制。(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民政局、县住建局、县卫计局、各镇场)

44.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机制。制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机制实施方案,明确保障基础标准,规范支出责任分担方式。落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省级统筹机制,推进全县社会保险关系、公积金等异地流转顺畅、异地结算方便。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财政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三挂钩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公安局、县国土局、县民政局、县住建局、县卫计局、县公积金中心)

十二、加强组织实施

45.强化组织领导。要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镇(场、开发区)、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负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的第一责任人。各牵头单位要统筹推进、跟踪总结工作落实情况,每年12月底前向县委办、县政府办报送当年工作完成情况。各参与单位要全力配合,加强信息共享,形成部门联动工作格局和强大合力。

46.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县委组织部牵头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参照省、市的考核办法,制定县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及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实施差别化考核,建立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大胆提拔任用实绩突出的干部,强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用人导向。

47.营造创新体制机制环境。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把握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激励干部敢闯敢试。县委宣传部要及时总结推广、宣传先进标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48.狠抓落实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要定期组织专项督查,对完成情况较好的镇(场、开发区)和部门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按有关规定严格问责。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标题文档
Baidu
map
--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Baidu
map